爆红新贵看社交革巨头加密的较命量从f传统

最近朋友间都在聊一个叫friend.tech的神奇应用,这个8月才上线的小程序竟然让开发者赚了近2亿人民币!更夸张的是,它现在每天的手续费收入是OpenSea的6倍。作为一个长期观察加密市场的从业者,我不禁要问:这场社交革命到底是Web3原生的胜利,还是传统社交巨头转型的契机?传统社交巨头的加密求生记说来有趣,看着Web3社交应用风生水起,那些我们熟悉的社交大佬们可都坐不住了。先说Telegram...

最近朋友间都在聊一个叫friend.tech的神奇应用,这个8月才上线的小程序竟然让开发者赚了近2亿人民币!更夸张的是,它现在每天的手续费收入是OpenSea的6倍。作为一个长期观察加密市场的从业者,我不禁要问:这场社交革命到底是Web3原生的胜利,还是传统社交巨头转型的契机?

传统社交巨头的加密求生记

说来有趣,看着Web3社交应用风生水起,那些我们熟悉的社交大佬们可都坐不住了。

先说Telegram,这个"加密圈微信"一直在偷偷布局。记得当年被SEC叫停TON项目时,多少人觉得Telegram的区块链梦要凉了。没想到它现在和TON又续前缘,还想搞成"超级应用"。最狠的是那些Telegram Bot,直接把Web3的门槛降到了地板上——我一个完全不懂技术的朋友都能用它来交易加密货币。

马斯克这边就更有意思了。这位推特新主人虽然嘴上说"区块链推特不可能",但行动却很诚实。开源算法、支持NFT展示,还在悄悄布局支付功能。就像他在播客里说的:"我们要学微信"。这句话让我笑出声——谁能想到有一天西方科技大佬会把中国应用当标杆?

至于Meta(前Facebook),它的加密之路简直像坐过山车。2019年高调推出Libra时的豪言壮语还历历在目,结果被各国政府联手"教做人"。现在学乖了,老老实实搞NFT展示。但说实话,我在Facebook上看NFT总觉得哪里怪怪的——就像在菜市场卖奢侈品,画风不太搭。

最让我意外的是Reddit,这个"美版贴吧"的加密布局堪称教科书级别。从2013年接受加密货币支付,到现在的NFT头像,它的1000万持有用户证明:Web3社交不需要多高大上,接地气才是王道。

巨头们的难言之隐

看着这些传统社交平台的加密探索,我常想:它们明明资源那么多,为什么进展这么慢?后来想通了——它们就像穿着西装革履的绅士,想进夜店跳舞又怕弄脏衣服。

Telegram TON项目被SEC叫停那会儿,我采访过几个圈内人,大家都说这是典型的"枪打出头鸟"。Facebook的Libra就更惨了,直接被五国联军围剿。这些案例告诉我们:在金融监管面前,科技巨头也得低头。

记得有个财政部官员私下跟我说:"我们不是反对创新,是怕Facebook这个30亿用户的'核弹'爆炸。"这话虽然夸张,但不无道理。试想一下,如果微信突然发行数字货币,各国央行估计都得失眠。

相比之下,Web3社交应用就像灵活的小渔船,没有大船的包袱,可以随意调整方向。friend.tech能火,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在监管雷达下飞行。

未来属于谁?听听大佬们怎么说

关于Web3社交的未来,我和几位圈内大咖聊过,观点很有意思:

a16z的Chris Dixon总是强调数据主权,他认为未来的社交平台应该像"数字公寓",用户既是租客也是房东。Balaji则更激进,他说社交网络应该变成"数字城邦",用代币经济学来治理。

最让我深思的是币安研究院的观点:Web3社交现在比用户体验肯定输,必须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。就像电动车刚出现时跑不过燃油车,但它有环保这个杀手锏。

Fred Wilson的比喻最生动:"现在的社交平台像租房子,Web3社交就是要让你当房东。"而Mark Cuban说得更直接:"要么去中心化,要么等着被革命。"

作为一个见证过多次互联网浪潮的观察者,我觉得这场社交革命才刚刚开始。Web2巨头有用户基础但包袱重,Web3新贵灵活但根基浅。最终胜出的,可能是那些既懂加密原生又善于借力的"混血儿"。

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,违者必究。

相关阅读